之前我們談過去了解自己的個性,如果在那一個步驟你已找出你的個性,那現在我們要來談的是轉化的過程。為什麼經營品牌的人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呢?而為什麼自己的個性必須要轉化在自有的品牌中呢?以現有的品牌中是否有這樣的轉化過程?將自己的個性轉化在自己的品牌中有什麼幫助呢?以上幾個大項的問題是阿本在研究品牌的過程中發現的,進而在個性的演化中更能找到另一種傳達給消費者之間的動態界定。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層面,來聊聊與探究這一個讓我非常著迷的轉化過程。
首先為什麼經營品牌的人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呢?(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這個部份我們將探討的是:個性必須要轉化在自有的品牌中呢?以及以現有的品牌中是否有這樣的轉化過程?
先從「轉化」談起,這是必需先分成三個層面;哲學面、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家看到這三個層面的界定應該覺得頭開始痛了起來,但我會盡量用簡化說明來讓大家了解。
層面一「哲學」
在這一個層面我所探討的是大部份專注於Personal Identity 從時間點的轉化跟個人的定位上,個人的意象是有代表著生活層面的演化,或是我常會界定它位於社會階層上的定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他人對自我的定位、自己給自己的定位。這些都是會去影響到旁人對我們的看法。所以在這一個定位點上的結論我更可以去說明,從Personal Identity也可以同時應用在品牌與消費者上。
層面二「心理學」
在它的定義上是更加的明確,這麼來說好了,在心理學中「個性」被探討到的重點是:人的個性從出生到老是很難改變的,除非經過重大傷害或是過度傷心如:家人驟逝。以上幾種狀況可能會產生個性上的改變。以這層面來論定品牌個性的轉化如;當一個品牌在一剛開始定位的個性時,「準確度」是很重要的,一定下定了個性的定義,突然性大幅度的調整對消費者來說會產生很大的疑惑。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調整「品牌個性」,必須要採微調甚至是經過消費者調查後才執行的,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Focus Group「碎石子調查」或是「焦點團體」等這一類「質化分析」方法(此方法之後我將會完整敘述)。從此質化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找出消費者對於品牌個性的看法與準確度較高的定位。
層面三「社會心理學」
從社會心理學中,讓我發現並定義出內與外個性與態度的差別。從「態度」的研究過程中去解釋「個性」與「行為變動」的應用方法。(關於態度的應用將會在阿本的研究中論文篇發表)。簡易的來說,當個性無法受到改變時,在社會心理學中的定義就可以用時間軸的觀念去改變品牌策略的形象與商品線的設計中去傳達,所以相信您一定常會發現為什麼Louis Vuitton 常會用許多不同的代言人去表現它的商品,主要是希望消費者可以因為代言人的關係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行為。「個性難變,態度易變好接受」。
從社會心理學中,讓我發現並定義出內與外個性與態度的差別。從「態度」的研究過程中去解釋「個性」與「行為變動」的應用方法。(關於態度的應用將會在阿本的研究中論文篇發表)。簡易的來說,當個性無法受到改變時,在社會心理學中的定義就可以用時間軸的觀念去改變品牌策略的形象與商品線的設計中去傳達,所以相信您一定常會發現為什麼Louis Vuitton 常會用許多不同的代言人去表現它的商品,主要是希望消費者可以因為代言人的關係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行為。「個性難變,態度易變好接受」。
比如說:
例子一:當阿本的個性是嚴肅的,那今天我在轉化自我個性到品牌上時,這一個品牌就有可能出現,我們是一個對於設計與商品是「嚴肅的」態度去面對的。
例子二:當你在找尋與了解自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的朋友覺得你有一個吸引別人的個性特質是「創意的」,那麼這就可以經由轉化的過程來演變成,我的品牌是有創意的、我們的商品是有創意的。
待續:個性轉化之品牌個性(二)
Urban Tsai @ Taipei 2011419

